2009年11月2日

從經濟學、心理學的角度看美國牛肉進口~~換個角度想

聯合報A4版有一「名人堂」的專欄,固定請一些學者專家寫文章。
之前如洪蘭、夏鑄九、張小虹都曾為文著述,
或講個人抒發,或針對時事評論,觀點都滿中肯也帶來省思。
比起口水戰自是好上不少。


美國牛肉進口的議題如火如荼,政府決策上的問題暫時不談。
今天(2009.11.2)的名人堂中 朱敬一先生用經濟學、心理學的角度來談。
可以對這個議題有另一種思考方向。

朱敬一:為什麼美國狂牛令國人抓狂?

台美談判開放美國牛肉進口,最近引起極大的風暴,風暴源頭是:老美要求開放範圍要包括牛骨、牛絞肉、牛內臟,但台灣有不少專家對此有疑慮。AIT官員說,吃牛肉得狂牛症的機率極低,遠低於騎機車出車禍的風險。行政院官員也說,吃進口牛肉得病機率是幾億分之一。但是以上說詞顯然無法取得國人認同;至少台北市與地方政府的抵制活動已經是一呼百應。這背後的經濟推理,值得拿出來好好檢視一般。

少數壞商品 可摧毀市場

先談機率問題。去年底全世界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之一,當然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損失。但如果我們看美國次貸損失的額度,即使是最慘的時候也只是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三。這區區美國一地百分之三的損失卻能掀起全世界許多國家GDP近百分之十的衰退,是不是有些不成比例?這種不成比例的渲染效果,在經濟社會中其實所在多有。

直觀而言,銀行所出售的結構債、基金等衍生性金融商品,有若干比例都包裝了次貸相關的品類。照理說,在次貸風暴時,市場上的金融商品應該只有「與次貸有關」的遭殃,但與次貸無關的應該都沒事。但由於社會大眾分不清楚,所以將所有的金融商品都視為潛在含毒,統統拒買,遂造成金融市場全面崩盤。影響所及,全世界都受池魚之殃。

產品難分辨 擴大衝擊面

同理,以往有不肖份子將某些運動飲料下毒,並向廠商勒索。就比例而言,販售該飲料的超商可能上萬家,而每家所陳列的商品也上百瓶,真要算機率,消費者買到毒飲料的機率也只有數百萬分之一。可是只要千面人新聞一曝光,就再也沒人要買那種飲料。這情形與數千萬分之一的美國牛肉瑕疵,是不是有些類似?所謂「一顆老鼠屎,搞壞一鍋粥」,不知道老美有沒有類似的成語。

除了產品無法分辨而造成的混淆之外,另一項影響消費行為的關鍵,就是「有沒有其他選擇」。騎機車的人自己當然也知道鐵馬穿梭車陣的風險;但或是因為居家或目的地落點偏僻、或是攜帶物品不便等考慮,他們無法搭乘捷運或計程車,遂不得不騎機車。換言之,騎機車所面臨的高風險,是人民欠缺替代選項下的不得不然。但是牛肉則情形不同。除了美國牛肉,還有澳洲牛、紐西蘭牛、日本牛,消費者選項極多。甲牌飲料被下毒,還有數十種其他選擇。如果知道其中一種有風險,消費者當然會改而選擇其他了。

民眾選擇多 被迫換品項

美國以為「擴大」進口項目是對該國有利,但事實卻不然。擴大品項到風險項目,而消費者又沒有辦法分清楚哪些有風險、哪些沒風險,就會產生「老鼠屎」效應。我一向喜歡烹美國牛排;但面對那幾千萬分之一的風險,我也要考慮一下改變消費習慣了。

(作者為中研院院士、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)【2009/11/02 聯合報】
----------
我不清楚當初台灣與美國談判的細節,以及背後的政治角力因素。
不過從這篇文章來看,就算屈服時勢要開放內臟,政府還是可以透過教育、商品標示等把這些「壞產品」區隔開來,
有清楚溝通與良好配套措施,就不會這麼大反彈了。
只可惜這是台灣政府一直欠缺的部分囧。



---
God Loves You.
ChunMin Chou,Dep of Psychology,National Taiwan Univ
--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謝謝你的留言,歡迎常常留下意見或討論。
記得回到部落格首頁看更多文章!